位置: 首页 >> 校园资讯 >> 安全教育 >> 正文

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信息技术飞速发展,电信诈骗已成为一种日益猖獗的犯罪行为,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、防范意识较为薄弱,且频繁接触网络和通信工具,所以极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目标。电信诈骗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,还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因此,加强高校防电信诈骗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。 1 以案说险,敲响警钟 1.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,宁夏某高校学生张某,为非法获取利益出售自己的银行卡进行“跑分”。在尝到甜头后,又以每张卡1500元进行买卖,并租用周

发表于:2025-01-23  点击:  来源:高校辅导员联盟


   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信息技术飞速发展,电信诈骗已成为一种日益猖獗的犯罪行为,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、防范意识较为薄弱,且频繁接触网络和通信工具,所以极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目标。电信诈骗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,还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因此加强高校防电信诈骗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
1



以案说险,敲响警钟


 1.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,宁夏某高校学生张某,为非法获取利益出售自己的银行卡进行“跑分”。在尝到甜头后,又以每张卡1500元进行买卖,并租用周围同学名下的银行卡,先后为涉诈团伙提供7名同学银行卡,涉及案件14起,涉案流水达13万余元,其行为触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之规定,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3月4日被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区分局刑事拘留。



 2.2023年3月23日,固原某在校生周某,通过同学介绍下载一款APP进行刷单,平台客服称通过充值领取任务、点击指定链接获取积分即可用积分兑换提现。在第一次充值318元完成任务后,周某收到348元返款。在尝到甜头后,周某陆续进行多次充值并完成任务,而提现时却提示操作失误无法提现,后经客服的诱导继续打款进行账户解冻,直到多次尝试后仍无法提现才发现被骗,周某累计转账7次,共计被骗4.43万元。


 3.艾某,19岁,大一,父母均是农民,姐姐上学,哥哥务农。由于家庭条件一般,加之新冠疫情的原因上学期一直未返校,本学期返校伊始他便开始留意学校附件的各类兼职信息,以赚取生活费,减轻家庭负担。2023年2月25日,艾某添加了一名卖潮服的店家微信,并从其微店中欲购买1400元的衣服,再转手卖给他人,以从中赚取差价。对方让艾某提供联系方式和收货地址,用以接收快递为由,让其转账,艾某按照对方要求,使用微信给对方转账1400元,转完发现对方收款并被拉黑,这时艾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
2


高校常见电信诈骗类型

(一)冒充类诈骗

 1.冒充亲友诈骗。诈骗分子通过盗取学生亲友的社交账号或利用改号软件,冒充亲友向学生发送求助信息,如生病住院需要钱、遇到急事需要借款等。学生出于对亲友的关心和信任,往往容易上当受骗,未经核实就将钱转给对方。


 2.冒充公检法诈骗。诈骗分子冒充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等执法机关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联系学生,声称学生涉嫌犯罪,如洗钱、信用卡诈骗等,并出示虚假的法律文书和证件,要求学生配合调查,将资金转移到指定的“安全账户”。学生在受到惊吓和误导的情况下,容易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进行操作,导致钱财被骗。


(二)网络类诈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3A8AC



 1.网络刷单诈骗。诈骗分子以“轻松赚取高额佣金”为诱饵,吸引学生参与刷单兼职,先让学生完成一些小额刷单任务,并及时返还本金和佣金,获取学生信任。然后,逐渐增加刷单金额,当学生完成大额刷单任务后,便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本金和佣金,并诱导学生继续刷单,直至学生发现被骗。


 2.虚假购物诈骗。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发布虚假商品信息,以低价吸引学生购买。学生下单付款后,诈骗分子要么不发货,要么发送假冒伪劣商品。有些骗子还会以商品需要海关税费、物流保险费等为由,要求学生再次支付费用,进一步骗取钱财。


 3.网络游戏诈骗。针对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学生,诈骗分子以出售游戏装备、游戏币、代练游戏等级等为幌子进行诈骗。他们通常要求学生先付款,然后以各种借口不交付商品或提供虚假的服务,甚至盗取学生的游戏账号和密码,窃取账号内的虚拟财产和个人信息。


(三)电话类诈骗


  1.电话推销诈骗。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向学生推销各种虚假的产品或服务,如学习资料、保健品、电子产品等。他们夸大产品的功效和价值,以低价、优惠等手段吸引学生购买。学生收到货物后,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或与宣传不符,但此时已难以联系到卖家,无法退货退款。


  2.中奖诈骗。以电话通知学生中奖为手段,要求学生支付手续费、税费等费用才能领取奖品。诈骗分子会编造各种诱人的奖项,如高额奖金、豪华汽车、名牌电子产品等,让学生误以为自己真的中奖了。学生在支付费用后,却发现根本没有奖品,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。


(四)短信类诈骗

1.虚假链接诈骗。发送含有虚假链接的短信,如“您的银行卡需要升级,请点击链接进行操作”“学校通知:请点击链接查看重要信息”等。学生一旦点击链接,手机可能会被植入病毒,导致个人信息泄露,诈骗分子进而盗取学生的银行卡资金或进行其他诈骗活动。


 2.验证码诈骗。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学生的手机号码,然后以各种理由向学生发送短信,要求学生提供验证码。他们会编造一些紧急或重要的场景,让学生误以为是正常的业务操作,如“您正在进行账户登录,验证码为×××,请勿泄露”等。学生一旦将验证码发送给对方,诈骗分子便可以利用验证码登录学生的账户,进行资金转移或其他操作。

3


防诈小贴士

(一)增强防范意识

  1.保持警惕心理。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承诺。对于涉及钱财的事情,要多思考、多核实,不要被高额回报、紧急情况等说辞冲昏头脑。


  2.不贪图小便宜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面对看似诱人的利益,如轻松赚钱的兼职、低价商品等,要冷静分析,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陷入诈骗陷阱。


  3.保护个人信息。不随意在网上透露个人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等敏感信息。在注册网站、APP时,注意查看隐私政策,避免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。


(二)采取防范措施

1.核实信息真实性。当接到可疑电话、短信或网络信息时,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。例如,拨打官方客服电话、与熟人当面确认等。


  2.谨慎点击链接和下载附件。对于不明来源的链接和附件,不要轻易点击和下载,以免手机或电脑中毒,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。


  3.设置复杂密码。为银行卡、手机支付等设置复杂且独特的密码,并定期更换。同时,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在多个平台。


  4.安装防诈骗软件。在手机和电脑上安装正规的防诈骗软件,如国家反诈中心APP等,及时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,获取防诈骗知识和预警信息。


  5.多渠道了解防诈骗知识。学校应定期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教育活动,大学生要积极参与,通过讲座、海报、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,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。同时,关注公安部门发布的防诈骗信息,增强自我防范能力。

4


结论

  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,主动学习防电信诈骗知识,提高自我保护能力,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电信诈骗安全防线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高校校园成为一片净土,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
Copyrights © 2019 和田职业技术学院         新ICP备20000129号